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 > 正文

A股周一见

  • 证券
  • 2024-01-29
  • 1742
  • 更新:2024-01-29 03:32:50

1、证监会: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

1月28日,证监会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沪深交易所、中证金融也同步决定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

2、证监会: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中国证监会周五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周五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4、广州楼市重磅!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据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1月27日消息,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我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十大券商最新研判

1、中信证券:政策发力改善预期,市场步入反弹交易窗口

稳定资本市场政策在近期集中发力改善市场预期,年初以来市场流动性循环连锁负反馈过程被有效阻断,随着业绩预告风险陆续落地,市场已经步入月度级别的反弹交易窗口。

首先,证券监管部门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投资端改革举措有望加速推出,地产领域支持政策明显加码,预计2月仍有降息举措,国资委继续强调上市央企的投资者回报,央企权重股压舱石作用凸显,改善营商环境政策频出,市场信心有望逐渐恢复。

其次,类“平准”基金打破负反馈,雪球敲入和量化平仓压力明显缓解,机构持仓均衡化过程加快。

最后,随着年报业绩预告陆续落地,四季度业绩风险充分释放,反弹窗口期仍将呈现交易型资金主导的特征,央企红利低波和高股息板块是窗口期最具共识的主线,同时关注低估值绩优蓝筹的布局机会。

2、海通策略:年初政策如何发力?

年初以来一系列积极政策密集出台,主要涉及宏观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地方化债以及区域和产业。

当前市场大概率已处在底部区域,政策持续发力有望催化行情启动。

结构上,阶段性关注大金融,中期重视白马成长,如电子等硬科技和医药。

3、民生策略:走出“大厦”,奔跑于明天

平准资金正在以相对无偏的方式为市场缓解流动性压力。当平准力量并没有同时形成“既能稳住市场,又能与自身偏好一致”的结果时,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否已经出现了与之前不同的变化。“去金融化”的世界中,变革正在来临,时代也终将向前

推荐“去金融化”背景下挂靠实物属性的资源品(油、油运、铜、煤炭、黄金、铝);第二,国企的重要性正在提升,真正低位的赔率资产正在具备反转因素,值得重视(银行、非银行金融、房地产、建筑)。第三,具备垄断经营特性的公用事业(电力、水务、燃气)和交通运输(公路、港口)仍被看好;第四,大盘成长风格挂靠中国整体总量经济,企稳值得期待,或大幅优于中小成长。

4、中金策略:市场具备继续修复动能

近期市场积极因素有所增加,国内政策环境迎来边际改善,资金面的负反馈现象也得到阶段性缓释,投资者偏审慎的预期有所修复。

往后看,我们认为近期政策层面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短期流动性风险逐步得到化解,指数具备一定的修复动能,当前机构重仓的成长行业与中小盘风格整体表现偏弱,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仍待修复结合当前偏低估值所隐含的谨慎预期,以及政策因素积极转变,对后续市场表现不必过于悲观。配置上,短期结合政策变化关注受益领域,注重景气回升和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

5、申万宏源策略:底部仍有待夯实

当前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性价比已出清,但筹码结构未出清。也正是因为筹码压力客观存在,所以管理层稳定资本市场政策仍有必要持续催化。高股息风格占优的基础:短期超预期的政策是货币宽松后续仍有想象空间 + 中特估密集催化。短期的边际资金是绝对收益存量加仓 + 偏好主题的资金活跃度提升。这样的风格下,筹码结构问题解决相对缓慢,市场底部区域仍有待夯实。

中期,2024年基本面的总体格局是“需求侧没弹性,供给侧有压力”,第三季度之前基本面趋势上行方向仍将相对稀缺。眼下筹码结构出清后的反弹,还是超跌反弹范畴。

科技成长是超跌方向,但兑现潜在的高赔率,需要以市场筹码结构改善为前提。短期高股息仍是阻力相对小的方向,我们继续强调,中期真正受益于无风险利率下行的是稳态高股息和动态高股息。

6、国君策略:“红包行情”看短做短,中期底部待夯实

春节前“红包行情”动力仍在,板块扩散但勿追涨;中期底部待夯实。我们在1月21日报告中提出“前期乐观者的预期逐步出清,巨震之后A股底部特征正在接近”,1月23日我们判断修复性的行情将出现。

本周沪指在触及2724点后快速反弹,尤以在全面降准、证监会提出“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国资委提出“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以及住建部“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配合重要力量借道重要宽基ETF入市,春节前“红包行情”正在出现。

政策密集出台对市场预期的提振是脉冲式的,新形成的乐观预期和市场水温不会骤降,我们预计:1)指数大幅反弹之后,节前看短做短,指数分歧上升震荡为主勿追高,红包行情进入板块扩散。2)中期角度增长预期缺乏上修动力和交易结构待出清,底部待夯实。

7、东吴证券:资金面负反馈结束了吗

2023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大幅调整,近期雪球产品集中敲入引发市场担忧,股指期货基差扩大,加之两融和股权质押风险提升,资金面的负反馈不断加强。1月25日在多项利好政策和积极表述催化下,A股开始放量反弹,至此,本轮资金面负反馈结束了吗?

基于历史复盘可以发现,资金面正反馈通常表现为:股价上涨—>赚钱效应 —>增量资金流入追高—>股价继续上涨;负反馈表现为:股价下跌—>亏钱效应—>悲观预期下的主动/被动止损行为—>股价继续下跌。

市场上行阶段,公募、私募或两融渠道的火热局面往往会吸引更多资金入场追高,形成资金的正反馈。但“牛熊”同源,在市场下跌阶段,由于正反馈时期介入的资金体量较大,因此跌幅越深、越接近下行阶段的末期, 就越可能会触发大规模赎回/强制平仓,造成资金面的负反馈,同时一些负反馈现象的出现也往往说明了市场已经进入下跌尾声。

历年市场是如何走出资金面负反馈的?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是有增量资金入场、阻碍负反馈的循环,包括“国家队”资金、外资等;另一方面是, 此前形成负反馈的场内资金已经出清到位。换言之,当市场出现了一些提示资金面负反馈已经接近顶点的线索时:例如期货基差异常拉大、基金大量赎回/触及预警线、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等,说明市场大概率已经进入了底部区间。

我们认为本轮资金面负反馈已基本出清。

2020年下旬以来基民高涨的入市热情和加速流入的外资共同形成了资金面正反馈,随着2021年初偏股公募基金的新发规模触及历史高位后边际回落,最近一轮的上行周期宣告终结。2023年四季度后,市场资金面负反馈的迹象愈加清晰,从此前的基金赎回,再到近期雪球产品集中敲入拉大股指期货基差,以及市场对于两融和股权质押风险关注度的不断提升,甚至包括日经225等海外产品交易出的“超高溢价”,无不体现出市场资金面此前已经进入了偏离基本面的负反馈阶段。

我们认为,当前市场下行周期的底部已经到来,底部区间赔率和容错率均较高,即使一些因素不及预期,股价下行压力也相对有限,应积极看待。基本面来看,2024年美债的趋势性回落将带动中美名义增速差收窄以及全球需求的回暖,国内外经济有望实现共振。政策面,本周国内超预期 “双降”,浦东新区改革、金融外资限制放开、央国企市值管理等政策均释放积极信号。资金面来看,“国家队”或不断发力增持ETF,托底股市,市场悲观情绪也已明显改善。我们判断,本轮资金面负反馈已基本出清,展望后市,股价对于基本面的偏离有望逐渐迎来修复。

8、信达策略:反转的确认信号:地产和新能源

市场前期超跌后,上周市场迎来快速反弹。由于2023年2月以来,市场历次反弹大多是两周到1个月,所以大部分投资者对反弹的持续性还有较大的担心。

我们认为,由反弹升级为反转的关键信号是:

(1)有年度盈利改善的“短期不可证伪的逻辑”,重点观察地产政策和销售;

(2)观察新能源等老赛道能否企稳走强。

历次牛市的驱动力大多是不同的,之前牛市的重要驱动力是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和新能源(对高端制造)。这两个力量的走弱是熊市的核心原因,而熊市结束初期,市场反转的第一个季度大多需要这些利空逻辑的缓和。市场反转之后,其他产业逻辑慢慢会成为真正的主线。等牛市进入中期,即使房地产和新能源基本面再次恶化,对市场整体的影响恐也有限。

9、华西证券:央企市值管理与A股红利价值行情

市值管理或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红利价值行情进一步扩散。央企上市公司是央企在资本市场的核心资产,同时发挥着A股“压舱石”作用。本次国资委提出市值管理成效纳入考核,使得央企考核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叠加央行宣布降准降息,金融监管总局和住建部表态支持房地产等,表明稳增长、稳预期相关政策仍有发力空间。策略上,关注央企估值重塑的三个布局思路:持续稳定分红、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市场化增持和回购。

一、市值管理或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上市公司推动市场价值实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价格实现相关因素纳入对于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也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央企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约34%,发挥着A股市场“压舱石”作用。后续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提升股东回报。这也体现出在今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视程度。

二、国资委对央企考核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国资委提出“两利一率”,即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2019年末将营收利润率和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纳入考核指标,形成“两利三率”指标体系,突出投资回报,增强央企创新力;2021年国资委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形成“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2022年基于此提出“两增一控三提高”的总体要求,通过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等工作将指标分解到每一家中央企业;2023年中央企业考核指标进一步调整为“一利五率”,国资委提出“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2024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总体保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本次国资委提出市值管理成效纳入考核,也是提高上市央企质量的应有之义。

三、关注持续稳定分红下的央企估值重塑机会。2015年来央企上市公司的分红次数和分红总额逐年增多,年度分红比率中位数稳定在30%-31%之间,股息率中枢上移。2022年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等多种方式优化股东回报。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持续稳定的高分红也将成为央企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中的重要部分。

四、关键领域专业化整合带来机会。重组整合是下一阶段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主线之一,有助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国资委明确表示,下一步将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将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五、市场化增持、回购提振股价。国资委表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要提升处理应对资本市场复杂情况的能力,适时运用上市公司回购、控股股东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增减持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上市公司增持和回购可以在股价低迷阶段向市场传递信心,传递出上市公司重视股东回报的信号,也是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中长期投资力量入市的重要方式。

10、方正策略:国企重估是长期主线 积极拥抱国企优势“稀缺资产”

国企重估是长期主线,市值考核是即期催化。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必然驱动泛公用事业部门:出清-涨价-重估!央国企“ROE和市值考核”会加速低效部门出清,加快国企泛公用事业部门的“垄断低价”到“价格/价值回归”进程。大多数国企优势“稀缺资产”依然处于低配状态,导致近期多数机构的净值跑输。逆全球化“大安全当立”,建议系统性增配“大安全”主线下的国企优势“稀缺资产”。


有话要说...